“地球上濒临绝迹的物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作为人类活化石的少数民族的濒危语言却未能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4月26日,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语文》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少数民族研究院、北京大学以及香港和内地其他高等院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就全球化环境下如何保护少数民族的濒危语言、探讨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等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林伦伦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袭”,保护少数民族的濒危语言和民俗文化成为刻不容缓的热点问题。他说,泛珠三角洲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极其丰富,有汉藏语系、南亚语系的几十种语言,语言情况极其复杂。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日益受到冲击,以至于濒临消亡。由于一种语言之于文化多样性,就如同一个物种之于生物多样性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想办法挽救这些濒危语言。与会学者将对泛珠三角地区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情况、保护的原则与对策进行商讨,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尽快采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加以保存和抢救。

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宏开教授介绍在我国迄今已经发现的12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中,有相当一批语言濒临消亡,甚至有的刚刚被发现的小语种,时隔几年后在专家们再次考察时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专家们介绍,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描写语言学的研究手段、方法提出了挑战,如何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的语言描写方法进行更新,也是与会代表讨论的重点。另外,会议还对泛珠三角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对黎族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功能、研究规划以及校际民族语言语料库建设协作等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