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西藏的两年时光过得平淡而美丽,日子就像珍珠一样串起来,很难说哪一颗最美丽。我目前没有想过要离开那个地方”。
4月19日,阔别两年的郑伟回到母校,在学院讲学厅向师弟师妹们讲述他赴藏执教两年来的不悔日子。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海鸥出席了报告会。本次报告会吸引了中央、省市多家媒体前来采访报道。
链接:
南方网讯 两年前带着鲜花祝福踌躇满志进藏执教鞭的2003届毕业生郑伟,昨日(4月19日)再次站到了母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讲台上。黑了,瘦了,也结实了,面对即将走上社会的师弟师妹们,请假回来的郑伟有点羞涩,有点激动。他坦言,现在已爱上了那片神奇土地,从未想过要离开,选择了就不后悔,路怎么走始终还要自己把握!
关于生活:吃生肉、学藏语,融入西藏文化中
眼前的郑伟皮肤黝黑,有着生活在高原的居民特有的“高原红”——“这让我看上去苍老,不那么意气风发了。”郑伟的自嘲引来了师弟师妹们的笑声。郑伟的装扮朴实,周身透着一股藏族人的味道,却在胸口挂着一副时尚的“黑超”——“高原的光线太强了,眼睛受不了,帽子和眼镜是必备的东西,今天我还没戴帽子呢。”仔细一看,郑伟的眼睛真的布满血丝。
“刚开始去的时候,真的很不习惯。试问西藏的生肉怎么跟广东的熟菜相提并论?但现在我敢于对血淋淋的生肉下口,甚至乐于此道。打破了饮食的障碍,让我觉得幸运的是藏族朋友真的很友好,不把我当外人看,我很想融入他们的文化,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学藏语的原因。通过跟当地人交流,既可以学习藏语又可以传播汉语知识,我发觉他们也喜欢这样的方式。藏族人很淳朴,待人热情,也乐意助人,还不求回报,连一支啤酒这样的小谢意他们也会拒绝。”谈到藏族朋友,郑伟滔滔不绝,意犹未尽。
“在西藏几乎每个人都信奉佛教,一跪三叩去朝拜,这种虔诚不是简单的信仰,而是一种执着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个心胸宽广的民族,其实他们对外地人是没抵触的,在林芝地区藏汉通婚的就特别多。”但让郑伟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林芝的楼房构建跟广东的差不多,走在林芝,感觉就像走在广东的某个县城。“我觉得在现代化进程中,当地有些民族性的东西丢失了,这个比较遗憾。”
关于教书:自编教材,和“流氓班”孩子唱歌跳舞
“刚开始执教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是大学生,面对的是一帮中专小毛头,看到不满的就会指手画脚。要知道我当时是班主任,带的是有‘流氓班’称号的班级。这帮学生可不是省油的灯,都特调皮捣蛋,而且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还不懂汉语。藏族人有带刀在身的习惯,好的藏刀可削铁如泥,这群孩子经常把刀带在身上,有段时间搞得我心都烦了,想打退堂鼓。但这个地方我真的舍弃不下,我知道我们缺乏交流,学藏语也是为了跟学生交流。
后来我骑着单车到处跑,去了解西藏的风俗习惯等,回来自己编了一部教材,因为这些孩子学习基础较差,国家统一教材对他们来说很难理解。用了自编教材后我觉得效果好了很多,现在跟学生的关系很好,课余我们是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谈到学生,郑伟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仿佛这群孩子就在他身边。
“我只有8个学生。”此话一出,全场哗然。“西藏的职业学校少之又少,整个西藏只有6所职校。一些孩子宁愿去挖虫草也不愿意来读书,他们觉得自己挖虫草一年可赚个5、6万,读书又有什么用呢?虽然老师经常去劝学生来上课,可是劝完了,一到‘五一’、‘十一’,等大假后,学生们又不来了,这真是很无奈的事。现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要办好教育真的很难。”郑伟的表情一下子黯淡了下来。
关于未来:从没想过离开西藏,继续追寻宁静心灵
“我从没想过要离开西藏。”此语一出,全场再次哗然,继而响起一片热烈掌声。“我是个激情浪漫的人,我喜欢文学诗歌,喜欢藏族风土人情,在那里我可以找到很多素材,可以说我的文学梦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西藏风光真的让我迷醉,我更因此喜欢上了摄影,我想把这些东西用实在的影像记录下来。在西藏,我过得很平淡,心静如水,这种回归自然后心灵上的宁静舒服已经足够让我留恋了。”
那么亲情呢?说到这里,郑伟有点哽咽了,“自古忠孝难两全,家里的支持和体谅也是我能够坚持到今天的理由。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一半工资寄给家里,经常写信、打电话给家人。这次我是请假回来的,大概会呆一个月,这两天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回湖北老家看看了,我相信亲情是不会断的。”
“可以说,我在西藏的生活是‘痛并快乐着’,我活得淡如水却自在,但我今天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游说大家一定要跟着我去学去做,只是想告诉大家,人生可以这么精彩,生活方式也从来不是只有一种,关键是自己想了就要去做,选择了就不后悔,路怎么走始终还是自己把握。”郑伟不悔的青春、不悔的选择让师弟师妹们叹服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