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一样的满怀抱负,一样的鲜花祝福。昨日,继房秀丽、吴丽杏两名女大学生赴藏从教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今年又出了两位志愿进藏执教鞭的男生郑伟、徐如涛。

出身寒门 大学4年回家一次

徐如涛是陕西汉中人,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大学4年,当周围的同龄人正谋划着种种娱乐消费时,他却经常要靠白米饭或方便面填饱肚子,同学们也常看到他推着帮工的手推车穿越校道的身影。

郑伟坦言,大学4年最头痛的就是学费问题。家里只能给他大一的学费,剩下3年的学费有一年是向亲戚借的,其它两年是自己通过勤工俭学和家教、实习赚来的。为了节省开支,郑伟从读大学到现在,只回过一次家。每次理发,他都是自己对着镜子剪。

求学的艰辛,让郑伟、徐如涛比同龄人更早地懂得生活的意义。

优异学子 喜爱文学吟诗自勉

据学校老师介绍,两位同学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如果有人问郑伟在哪里,宿舍的同学会马上告诉你:“肯定在图书馆。”

一说到文学艺术,郑伟就两眼发光。尽管学的是旅游管理教育专业,但大学4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作品。他曾作诗自勉:“此身浮游天地间,常欲择地安稳眠。只缘苦意无为时,人生何处不晴天!”

无独有偶,学中文的徐如涛的学业也很好,尤其是古典文学根基扎实。“人除了填饱肚子外,还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而这种追求主要源于对人类文化历史的了解。”面对记者,他的谈吐真有点文学青年的味道。

久有抱负 强身健体只为赴藏

有记者问郑伟,你的座右铭是什么?他说,“居家则以国计,居国则以家虑。”他自喻是一个“馒头”,愿意把这个“馒头”贡献给急需支援的西藏。

据了解,郑伟从小就向往军队。大三的时候还报名参军,但因专业不合,未能如愿。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有一所西藏的职业学校招收他所读专业的教师,藏在心底已久的梦想又重新浮起,他下定决心:毕业后去西藏从教。

为了让自己适应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郑伟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悄悄地为西藏行做准备。他说,去西藏不是一时冲动。

与风风火火的郑伟不同,徐如涛一直显得很文静,他说高中毕业时他就想报考西藏大学。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4年虽然读得艰辛,但让他感受到人间温情,他要踏踏实实做点事,去回报关爱他的社会。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也是他心中的圣土,去西藏是个人的人生选择,是实现自我的超越。

据悉,两位同学 都将赴西藏林芝地区执教,教期由他们自愿确定,8月份他们将正式启程赴藏,开始新的人生。

羊城晚报讯 昨天,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郑伟、徐如涛表示,今年将入藏从教。他们成为继两名应届女大学生之后,该校又一批准备赴藏执教的毕业生。

郑伟、徐如涛分别来自湖北和陕西,分别是管理学系99级和中文系99级学生。他们都来自贫困家庭,依靠勤工助学和社会资助完成了大学四年学业。徐如涛成为继房秀丽、吴丽杏后,广东第三名获得过“仲明奖学金”(该助学由广东一民营企业家捐资创立,由羊城晚报管理发放)并赴藏从教的大学生。

郑伟:最牵挂的人是奶奶

在昨天的座谈会上,郑伟说,去西藏从教事出偶然。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一间西藏职业学校招收他所读专业的教师,马上就给西藏的那间学校发电子邮件联系。当一切情况都了解清楚后,他才郑重地向系里面递交了申请。

郑伟家在湖北,为了节省开支,从读大学到现在,他只回过家一次。大学四年,郑伟从不到理发店理发,每次都是对着镜子自己剪,剪得很认真,也不错。

此次赴藏,他早就决定了,但直到大四上学期,才告诉家里人。“那天,我打电话回去,父亲接电话。我把去西藏的想法告诉了他。他在电话的那一头沉默了好久好久。我真怕他骂我或是哭了起来,但他没有。好久好久,他才说了一句,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路自己走,我尊重你的选择。不久,就寄来一份印有全家红色手指印的同意书。其实,我真的舍不得家里亲人,特别是奶奶。她已经70多岁了,背是驼的,眼睛也看不见东西了。每次我看见她走路的样子,心里就酸酸的。我打算到了西藏以后,每月从工资里面拿一半寄给她。”

不久前,爱好文艺的郑伟在一个和本系师弟师妹的交流会上,即兴写了一首小诗:“凛烈寒风冰封冻,一剪腊梅傲风中!谁言牡丹真国色?试与严霜竞英雄!”郑伟说,这既是勉励自己,又是勉励他人。

徐如涛:返朴归真的追求者

徐如涛瘦面白净,略带腼腆,谁都不会想到这样斯文的形象会与“高原”、“西藏”等粗犷的词汇联系到一起。

他是陕西汉中人,不幸的是,父亲的早亡,母亲的改嫁,沉重的债务,无不在年幼的徐如涛身上种下一个个阴影,让他自幼就体会到人情冷暖。当越来越多的人注目于珠三角的繁华、广州的摩登大楼,当周围的同龄人谋划着种种娱乐消费时,徐如涛却在为自己的学费、生计打算着,忙于穿梭在学院的勤工助学,奔跑于校外的各种兼职。

四年的广州求学生涯,不但一点都没让他爱上繁华的城市生活,反而更强烈地追求纯净的日子。他不会忘记在他无以为继的时候,羊城晚报主办的“仲明大学生助学金”给予的帮助,还有自己对资助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庄重承诺。当惠州某中学决定与他签约的时侯,2000届毕业生房秀丽和2002届毕业生吴丽杏赴藏从教的事迹引起了他的关注,赴藏从教的念头由此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他放弃了与惠州方面的签约。

徐如涛说,一个人如果真的想做点什么事,那是一定可以做得到的。

广州日报讯 继前几年引起社会关注的广东第一位进藏从教应届女大学生房秀丽、以及现为林芝惟一财会教育专业本科学历教员的吴丽杏后,今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又“冒”出了两位志愿赴藏从教的男生郑伟和徐如涛。昨天上午,学校为他们举行了一场简单又感人的赴藏从教欢送会。

两名学生来自管理系和中文系

志愿赴藏支教的两名毕业生分别是该校管理学系旅游管理专业的郑伟和中文系的徐如涛,他们分别来自湖北省和陕西省,四年前考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在欢送会上,郑伟说,去西藏是他大一时就有的想法,他觉得,“西藏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圣土,也是我心中的圣土。那儿的人民心灵都特别纯净,对理想的追求特别执着。”为了能去西藏,郑伟主动在网上给要招老师的那间西藏学校发了电子邮件,后来又和那间学校的领导通了几次电话。当一切情况他都了解清楚以后,他才郑重地向系里递交了申请。

同意书上印着全家人指印

郑伟表示,直到大四上学期,他才把要去西藏的事告诉家人。他父亲在电话的那一头沉默了好久好久。“我真怕他骂我或是哭了起来,但他没有。好久好久,才说了一句,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路自己走,我尊重你的选择。不久就寄来一份印有全家人红色指印的同意书。”

只要真的想做就能做到

和郑伟不同,中文系的徐如涛瘦面白净,略带腼腆。来自陕西汉中的他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家里债务沉重。大学四年里,当周围的同龄人谋划着种种娱乐消费时,他却要为自己的学费、生计打算,忙于学院的勤工助学,奔波于校外的各种兼职。

近日,当惠州某中学决定与他签约的时候,2000届的毕业生房秀丽和2002届毕业生吴丽杏赴藏从教的事迹却引起了他的关注。赴藏从教的念头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他断然放弃了与惠州学校签约。接下来是找资料、联系校方、告诉家人、征询学院学生处、与西藏校方见面、接受省教育厅座谈、考核……直到最终拿到一纸签约。徐如涛说,一个人如果真的想做点什么事,那是一定可以做得到的。

南方都市报讯 继房秀丽和吴丽杏两位女生之后,今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又有两名男生志愿赴藏从教。他们表示,赴藏正是为了履行“取之于社会,报之于社会”的庄严承诺,让更多的穷孩子念上书。

本次将赴藏教书的郑伟、徐如涛分别来自湖北省和陕西省,是该院管理学系旅游管理教育专业和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99级学生。这两人都来自贫困家庭,大学四年中依靠学院的“绿色助学通道”和社会的资助,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完成了学业。正如徐如涛所说,“求学的艰辛让我更早懂得回报,我永不会忘记自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庄严承诺。”

据了解,近年来广东大学生赴藏人数逐年增加:2000年,全省只有1名应届毕业生赴藏,2001年增加到3人,去年则达到9人之多。其中,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尤为突出:于2000年和2002年分别赴藏的房秀丽和吴丽杏皆出自该校。

据悉,两位同学都是赴西藏林芝地区执教,教期由他们自愿确定,8月份他们将正式启程赴藏,开始新的人生。

新快报讯 继2000届的房秀丽、2002届的吴丽杏两名应届女大学生赴藏从教后,今年,两位志愿赴藏从教的男生再次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广东民族学院)引起轰动。昨天,“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郑伟、徐如涛同学赴西藏从教座谈会”在该院举行,两位即将远行西藏的大学生倾诉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郑伟:走向心目中的圣土

“早在大一的时候,我就有了赴藏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