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昨天举行的新生开学典礼暨院士报告会上,学院邀请中科院院士苏锵教授为新生做了精彩的入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海鸥主持报告会。
现工作于中山大学的苏锵院士,是我国稀土材料与化学专家,目前主要从事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特别擅长余辉夜光材料和显示材料的研究。报告会上,苏院士围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这一主题,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广大学子,并与师生们分享自己在科研事业上的心得。2000多名大一新生集聚一堂,一起倾听苏院士的精彩报告。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
苏院士说,日前,张德江书记在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寄语大学生要“立志、修身、博学、报国”,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活动。大学生要自觉把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努力在为民富国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过程中,迈向成功之路,实现自我价值。
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苏院士说,新一代大学生在对待自己的学科方面,要懂得自主创新,敢为人先。他强调特别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更应该有创新的理念,独立思考的精神,有勇气、有开创性,不因循守旧。他鼓励新一代的大学生,要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后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当问及在人生历程中是如何抵制物质诱惑时,苏院士说,他认为事业永远是第一位,至于物质、功名这些,对他而言只不过是副产品。他认为人不能居功自傲,在他心中,始终怀着一颗对国家的感恩之心。他说,“只要你对国家做出了贡献,国家与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和稀土谈恋爱
如今年过七十的苏院士,对稀土的钟爱可以说是溢于言表。一谈到稀土,他脸上便焕发出年轻人才有的光彩。会上,他开玩笑地说:“跟稀土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其实我是在跟她谈恋爱啊!”当学生问及搞科研是否单调时,苏院士一脸微笑:“我根据各个元素的特性给它们进行了重新的分类,例如镨和钕因为特性相近我称它们为‘双胞胎’,把镧叫作‘害羞’,而镝就叫‘不可接近’……你说这样做工作单调吗?”将工作寓于娱乐之中,把稀土这么一个艰难的课题轻轻化解为日常言语,或许正是苏院士异于常人之处。
深厚的文化底蕴
没有人会想到,这么一个搞科研的老教授竟然也深谙中国古典文化。报告会上,苏院士不时地引用孔子的《论语》来引导学生。在谈到如何处理好学与问的问题时,他说:“要‘学而不厌’”并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还要“‘温故而知新’”。会后记者更是从苏院士那了解到,原来小的时候母亲便对他要求很严格,经常要求他背《大学》《中庸》《论语》之类的古文典籍。尽管当时不求甚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时侯的背书竟也练出了很好的古文功底。
在报告会行将结束的时候,苏院士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希望,他说:“当代大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早日投身社会报效祖国。”
|